法国搞改革为啥这么难?

未知 2019年12月21日 (0)

法国游行队伍

北青网   作者:向长河

持续数月的“黄背心运动”刚刚熄火不久,法国最近又迎来了反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大罢工,已持续超过两周,笔者多位旅法朋友都有“耽误行程”之抱怨。最新消息是,法国政府和工会新一轮谈判未能实现突破,工会方面不理会政府和民众要求圣诞新年停止罢工的呼吁,宣称要将罢工抗议进行到底,初定持续至1月9日。

马克龙政府此次提出的退休制度改革草案,计划将法国各行业的42种退休制度逐步合并成一个统一方案,实施积分制退休制度。该方案维持法定退休年龄为62岁,但是从2027年起将64岁设立为“基准年龄”,人们如果推迟退休则领取的退休金相应增加。实事求是说,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也出于利国利民的长远考虑,但却引发许多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满,以铁路系统工会为代表,宣称改革触动了“红线”,发动大罢工进行抗议施压。

“跨年罢工”真是让马克龙政府焦头烂额,也让人对法国推行改革的阻力有了更深认识。之前不过是要提高燃油税,引发了“黄背心运动”,即便取消了也还不罢休。而今另一项改革刚刚萌芽,又有被“掐死”的风险。

回望历史,马克龙面临的改革困境并非孤例,法国在“提出改革-示威反对-改革作罢”的轮回中打转并非一次两次。早在1995年,当时法国政府推动退休制度和养老金改革触发大罢工,持续近一个月,以政府屈服、中止改革而收场。此后,几乎每一届法国政府都致力于种种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工会组织的声势浩大的罢工和抗议。

人们不禁会问,法国搞改革为何这么难?

首先,工会力量太强大,政府没有约束其力量的杀手锏。法国要推行改革,首先要像当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学习,大刀阔斧地削减工会的力量。

二战后,英国工会实力强大,一度连保守党和工党都要仰其鼻息。比如,工会限制解雇措施所造成的企业冗员充斥,工会要求过高的薪资使企业效率低下。

崇尚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夫人为治“英国病”振兴经济而朝工会开刀。一是循序渐进,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从根本上限制、削弱和剥夺工会的权力。比如,工会成员对劳资纠纷的破坏行为,不再具有法律豁免权;如若不听法院停止罢工的法令,工会会被以“藐视法庭”之类罪名处以高额罚金,甚至会被冻结资产。二是强硬应对罢工。法律规定罢工只能在工作场所进行,在此之外(比如上街游行)视为非法。撒切尔政府采用以恶治恶、以牙还牙的强硬态度加以处置各种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工会组织。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结果是工会力量走向衰落,而这也让英国经济从此插上了自由主义的翅膀,之后一二十年里成为欧洲经济的一面旗帜。

其次,法国人缺乏邻居德国众志成城、破釜沉舟推行改革的氛围与气魄,人人都想改革而又不想动自己的奶酪,让改革陷入了“空转”的怪圈。

当下的法国,多年来经济一直没什么起色,各种社会问题累积。欧盟内部,“法德发动机”变成了“德法发动机”。法国为何“病了”,追根溯源,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出了问题。

有些读者想当然地把西欧看成一个整体,实际上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大致有4个模式:北欧模式、莱茵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谓莱茵模式,是德、法、荷、比、卢等莱茵河周边国家的共同模式,强调对就业的保护和较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到上世纪末期,莱茵模式为人诟病的是“养懒汉”。由于福利负担重,上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福利开支一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沦为欧洲“病人”,必须进行变革。

新世纪之初,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不顾党内压力、工会的反对和在野党的“杂音”,大刀阔斧,推行名为“2010议程”的改革,其“药方”是削减福利开支、放松劳工法限制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等进行一揽子“瘦身增效”改革。比如,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长期失业者的救济金降低到每月300多欧元。有德国友人对笔者感慨:“若是失业,与乞丐无异。”

这些措施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催化了德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呈现新活力。默克尔作为施罗德的对手上台执政,摒弃党派鸿沟,“萧规曹随”,全盘接受其改革方案。结果,德国从“失落的十年”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黄金十年”,迄今总体势头不减。

反看同样是莱茵模式的法国,多次想改革,都因为罢工浪潮而作罢,令人扼腕。而今,与施罗德全方位改革劳工制度相比,法国不过是想改革其中一小块,就遭遇阻力。马克龙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改革失败者,让我们拭目以待。按照安排,法国议会拟于明年6月对退休法案进行表决,马克龙能否不改主意挺到那时,还真不好说。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法国网 www.cnfrance.com

推荐浏览

光明网 何农 2022-03-11
玛丽和娜塔莉是一对老朋友,两人的丈夫曾经是同事,她们从年轻时就相识。这两对夫妻爱好相近、趣味相投,加之在“三观”上都属传统左翼,所以多年来相交甚欢。但是,最近这几年,情况变了。首先是全世界、全欧洲、全法国的大形势在变,导致她们的“三观”出现了微妙的差异。全球气候变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引起大...

中国能源报 王林 2022-03-11
2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大规模重振核能发电事业。“我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其一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延长所有可以延长寿命的核反应堆服役期限,未来不再关闭能继续发电的核反应堆;其二是到2050年,完成第三代压水堆(EPR)的建设,同时推进可调节小型堆和核废料较少堆型的研发。”这是继去年11月,...

欧洲时报 2022-03-11
法新社2月15日的报道通过数字说明了法国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这也是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贫困人口占1/72019年,法国本土有920万人(占总人口数14.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加上海外省,人数甚至接近1000万大关(法国2020年统计的总人口数为6739万)。根据临时数据(可...

曾婷瑄 2022-02-21
讲到巴黎咖啡馆,你想到的画面是什麽?许多人想到的是人文气息浓厚的塞纳河左岸、白衣黑背心服务生端着盘子,俐落地穿梭在桌与桌之间;或是像电影「午夜巴黎」中文人雅士川流不息,在咖啡馆气氛热络讨论的场景。加上好几年前「左岸咖啡馆」一系列取景巴黎的成功广告,法国咖啡馆在台湾人心中逐渐成了优雅、人文、生活的代名...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 2021-10-11
回声报世界版面上的文章:贸易、投资:法国在非洲被中国甩在后面,文章在开篇就指出;中国正在非洲发挥主导作用。法国和英国等前殖民国家以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美国仍然是非洲

BBC中文网 2021-09-23
法国美食一直都在变化,法国著名厨师阿兰杜卡斯(Alain Ducasse)说。他在巴黎的奥克斯里昂餐厅(Aux Lyonnais)品尝了一口深红色的气泡葡萄酒,周围是空空的木桌。 那是2021年3月的一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 2021-09-23
法国召回驻美以及驻澳洲大使的高调行为引发诸多费解,有评论认为巴黎的反应有些过激;费加罗报专栏作者 Isabelle Lasserre女士就此议题发表长篇分析文章,对潜水艇危机做出了深度解

未知 2021-08-06
7月份,法国新车销量较疫情前水平大幅减少,原因有多个,疫情只是一个方面,当然,家庭消费信心低迷、也有汽车配件短缺以及电动汽车市场运营环境条件尚不完善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未知 2021-06-24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前进党本次法国大区第一轮选举战绩微弱,左右翼通吃战略受挫,左翼尤其右翼还在顽强抵抗。右翼共和党以得票率29%位居榜首,社会党及左翼联盟有望继续执掌五个

未知 2021-06-21
作者:栾若曦 距离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法国民众先迎来了一次试水的地方选举。 近期,法国的大区和省议会选举将分两轮举行。当地时间6月20日,第一轮选举刚

法国网

www.cnfrance.com

CopyRigh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