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rance2017 2018年11月07日 (0)
法兰西民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及启示
中国驻法国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 张志勤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概念,此后英国认知科学家德·波诺首倡横向思维。人们自此开始关注思维问题。
发散性思维通常与人文和艺术相联系,而收敛性思维通常与数学和自然科学相联系。人们往往更善于其中的一种。而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兼备对于成为科学大师和艺术巨匠则至关重要。
法兰西: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国度
翻开人类历史画卷,法国科学家和艺术家以他们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彪炳世界文明史册。在法兰西民族浪漫与时尚的外表下澎湃着法兰西民族文化的内核——创造力。
人类日常生活诸多方面都烙下了法兰西民族智慧的印迹,时刻让人们感受到她不朽的创造力:比如飞机、汽车、高速铁路、复印、输血、智能卡、基因疗法、电影放映机、发现艾滋病病毒、狂犬病疫苗、人造放射性活动、光电池等等。费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等也是出自法国人的灵感。
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立国的法兰西民族对于自由的理解较民族似乎要宽泛得多,惟其如此,方能冲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思维的天空里“自由”翱翔,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法国文学是欧洲乃至人类文学艺术殿堂的璀璨瑰宝。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小仲马……文学巨匠灿若繁星;《人间喜剧》、《巴黎圣母院》、《漂亮朋友》、《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茶花女》……鸿篇巨作不胜枚举,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更是法国社会人文精神的传承载体。
时至今日,我们依稀还能听见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和被称为“欧洲的良心”的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传播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以卢梭、伏尔泰等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敢于冲破当时传统教义、非理性的藩篱,直接造就了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法兰西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女性科学家展示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居里夫人为了能够继续深造不得不移居法国,终成历史上两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并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因对人工放射性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巴尔-西诺西是近年来少有赢得该项殊荣的女科学家之一。
达芬奇、毕加索、凡高等一批异国才俊在法兰西这片浸润着创新精神的沃土上,承受着浪漫自由文化的熏陶,他们的灵感和才智得以尽情发挥,成就不朽经典。
法兰西之所以能够孕育出如此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这决非智慧火花的刹那闪现,观察这些科学大师和艺术巨匠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喜欢幻想、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可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法兰西崇尚和鼓励发散性思维的文化生态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无限空间。
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
革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法兰西文化中绵延不断的传承。当代的艺术教育在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88年,法国更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2000年,法国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通过的“艺术和文化教育五年规划”中更是把艺术和文化教育列为教育政策的优先领域。全国6000多家文化设施(博物馆、剧院、电影院等)均是学校开展艺术和文化教育的伙伴单位。教育部还设立创新部门负责收集学校创新方面的信息、与地方主管部门分析创新发展趋势、帮助决策者做出决定以及传播开展艺术和文化教育的最佳实践。
从法国学校课程设置来看,最能体现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造型艺术和音乐)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幼儿教育阶段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绘画和艺术活动。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艺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高中和大学阶段则设置选修课程。学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设计出融合多种载体的课程,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纵向、横向的发散思路,培养灵活变通的多维性思考习惯和创造能力。
艺术教育不仅是法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开展艺术教育的相关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地方政府这项支出人均达25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音乐教育方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众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标。在提高大众基本素养的同时,贵在灌输创新和自由精神,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法国社会把学校打造成了一个欢乐、轻松、自由的环境。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最大程度地释放创造潜力。同时,学校还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还要注重学生责任感、自信心、人生情趣的培养。
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时代呼唤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中国。我们要从一个科学大国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强国,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在学校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刻不容缓。
教育在“知识三角”(研究、教育和创新)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代教育必须因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学校不同于生产整齐划一“产品”的工厂,而是应该通过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其个性和差异性。学校教育应注重创造力教育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创造力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毋庸讳言,养成发散性思维有时会导致人们易放难收,不切实际,容易渗入更多主观因素。法国当下的罢工、街头政治等社会现象应该有文化传统影响的因素。
当今科学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学科间整合程度加剧。面对环境、能源、老龄化、健康、粮食等一系列挑战,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技术突破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
发散性思维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非常重要。更多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摆脱思维定势,改变惯性的单一思维模式,才能突破既定理解的局限,从而不断推进人类认知边界。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发散性思维的武装很难化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也难有原始性创新突破,更难以成就一代科学宗师。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法国网 www.cnfrance.com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