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rance2017 2018年11月07日 (0)
法国前外交部官员、著名汉学家魏柳南先生撰写的《中国的威胁?》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国外独特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西方传统中国观,驳斥“中国威胁论”,图书出版后在西方政坛产生强烈反响,对国人客观认识西方,以世界的眼光清醒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镜鉴意义。
“中国威胁论”近年来成为部分西方媒体大肆炒作的话题。“抵制奥运”、“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甚至诸如非洲大象的消失问题……只要愿意,西方似乎总能找到借口对中国施压;“军事威胁”、“贸易倾销”、“环境污染”……一切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什么谈到中国时就被蓄意夸大?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出色成功的现实与西方中国问题研究人员笔下的中国形象迥然不同,促使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突破重围。
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魏柳南在国际外交领域享誉卓著,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并曾任法国国防部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22年前,拥有汉语和政治学双学位的魏柳南开始担任法国一家新闻集团亚洲事务的记者。期间,他开始真正地接触到中国的风土人情,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同时,他有机会从各种角度感受被一些西方人误解的中国。
本书跳出西方成见,新论迭出,针对中西方一系列争议提出独到洞见与对策。作品坦然面对中国的崛起,客观理性分析中国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过去西方汉学家或中国问题专家所未曾关注或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令西方社会耳目一新,标志着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历史观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品驳斥“中国威胁论”,把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机会,认为遏制中国发展很危险,大胆提出“中国是福”的观点;作品一反欧洲汉学家居高临下的“常态”,公开表示西方并不“占据着道德高地”,大胆提出了普世价值存在于西方、中国、阿拉伯文化的观点以及和谐世界的理想。作品呼吁西方社会给中国更多的善意理解,提出中国改进对外宣传与西方民众沟通技巧有关建设性意见,善意提醒国人客观地看待西方的学界观点和媒体文化。本书也成为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中国的一个好的开始。(依羡)
本书作者简介
魏柳南(LionelVairon),法国汉学家、远东学博士、政治学硕士。曾任记者、编辑,并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目前在卢森堡主管一家咨询公司担任总裁,并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商业学院、国防高级研究院、圣西尔军校授课,在法国三军防务学院主持中国研讨会。
《中国的威胁?》部分精彩语录
1. 逐渐崛起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发达国家因为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而变得脆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不是互补而是竞争关系,尤其是2005年关于纺织工业的分歧,使得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火药味更浓了。
2. 19世纪还没有结束。国际价值观仍然掌握在西方手里,西方仍然可以为所欲为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3. 尽管西方国家有非殖民主义和否定种族主义的思想存在,但是和保持西方权利优势性的意识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或政治的差异。因此,很多西方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发展”和“文明”相互矛盾的尴尬之中。
4. 第二个让西方世界感到挫败的是,中国能够吸取外来精华,使之适应中国国情,即“中国化”。
5. 一些欧洲国家,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的一个世纪中,在民主深入人心的同时,还是有一些违背民主的不和谐的音符(纳粹、法西斯、法国的维西政府等)。这些政府和他们的首脑在欧洲施行独裁专政,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和他们的政府居然也是通过民主选举而来的。
6. 国家统一是领导人首要考虑的问题,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不允许,任何政策都不能有破坏中华民族团结的风险。那些分裂祖国的势力(“藏独”或者“疆独”),宗教分裂势力(一些维吾尔极端组织),挟洋自重的邪教运动(法轮功或者“地下教会”),所有这些都应当受到严格控制,并在显示出危险萌芽时进行有力的镇压。
7. 一个国家若想受到尊重,就需要掌握与其同盟或对手同样的力量。中国需要对这些同盟和对手的活动严密观察以求与他们保持同级。
8. 中国在宇航领域加速发展:一年内两次载人飞船升空,证实了中国领导人的前瞻远见和对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重视。
9. 与东边孤立的日本和处于北边的俄罗斯不同,处于地理中心位置的中国还具有一种决定性的战略地位,她可以通过果断的政策,或者用简单的经济手段来影响亚洲所有的国家,从日本到伊朗,从俄罗斯到孟加拉国。
10. 中国经济惊人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美国共和党政府的一个理想的牺牲品,并最终被确认为一个新的敌国,而且这个帝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
11. 美国支持该地区的几个“不民主”的国家,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也谨小慎微,所以说“自由”和“民主”并不是美国战略的两个决定性标准,美国优先考虑的始终是它的战略和经济利益。
12. 当它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时,当它用战略手段来解决碳氢燃料或纺织行业经济纠纷的问题时,北京保卫其利益的决心表现了出来。严格地讲,这不能被形容为民族主义的姿态。
13. 只有在向一个国家施加压力或影响公众舆论时,西方的媒体和政府才会揭露和妖魔化民族主义。
14. 全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中国,从对碳氢燃料资源掠夺性的威胁到对关税的操纵,还有非洲大象的消失……新一轮的攻势发生在临近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主要是在西方政界和媒体(不是公众舆论)内部出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反华论调。记者对独家新闻的需求,金钱对媒体的诱惑(妖魔化中国能增加报纸销量),反对共产主义的政治操纵,政府官员试图转移舆论对日常问题和经济萧条的注意力,大多数记者的极端无知,大部分非政府组织的过于天真以及某些隐秘力量的共同策划,所有这些因素都对这波攻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5. 所有与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相似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一种明显的低俗信仰。
16. 实际上,这些都是关于中国的文化主义的观点,是由对中国政治和历史的不了解,基于意识形态的思考和最终的判断混合而成的。
17. 一部分民众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的就业情况造成的影响感到担忧,然而今天美国的一些地区还在欢迎中国资本的到来,它们使得一些受到威胁的工作岗位得以维持,人们为此感到高兴。在政界,反华集团、新保守主义者和极右势力混合在一起,使出浑身解数以便使那些在所有领域(人权、污染等)都对北京更加严苛的法律得到通过,与此同时其他人则试图使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得胜利。媒体方面不停地播放着负面新闻(生产事故、失业统计……)。在美国和欧洲大量的反面信息中,很难找到针对中国带来的挑战的明确观点。
18. 于是,西方的媒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就开始惴惴不安,他们展开了攻势,不断重复污蔑中国的阴险恐怖言论。而许多目睹中国实情的人(中国人民占了很大一部分),亲眼看到某些西方、政治及情报机构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使用各种阴谋诡计来诬蔑中国,妄图达到减缓乃至阻止中国崛起的目的。
19. 由于这些唯利是图的媒体,污染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思想,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误会,这些西方媒体也没有很好地解析中国的发展和政治体制。如果有人挑剔中国还没有做到自由的民主政治,我要申辩的是,这仅仅是因为她特殊的历史背景。
20. 面对那些对中国极尽毁谤的无赖媒体,也有反对的声音站出来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2008年1月7日,法国国家日报《世界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没有中国我们能生产什么?》的文章,作者首次发表“中国是福”的理论,并且提醒大家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肯定了中国政府在促进农村发展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同时指出“对抗极端不稳定中国”的言论是毫无根据的。
21. 欧洲人讥讽美国人的文化通常会说:他们能称霸因为年轻。中国则不同,她和欧洲一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二者之间,一定能够找到彼此政治和经济的融合点。欧洲的政治观点是比较分散的,通常还需要媒体来维护;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给人一种很完美的感觉,她建立了一个新型的、非常有益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22. 这是第一次,中国在自由经济体制出现失误的时候,开始以一种“最高救援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西方的领袖们(包括美国,他们不正是被中国的30年发展而折服吗?)也致电中国政府,希望他们伸出援手尽最大努力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此时,西方的媒体又在叫嚣:中国的外汇储备根本不足。媒体散布这种流言意图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然而却会直接导致西方经济的大灾难。
23. 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她不是简单的、像她在这两三年中自称的“世界工厂”,很可能在2013年,中国会超越经济已经呈现衰退状态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一前景是很明显的,因为现在美国在制订未来计划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把形容和中国的关系与“交锋”这个字眼联系在一起。
24. 在美国和欧洲,最为常见的是将这种调查研究建立在意识形态标准之下,把中国视为魔鬼,或是戴着旧世界的有色眼镜描绘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光芒遮掩的中国,甚至曲解中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决策。
25. 对于中国而言,美印亲近态势是一种长期的威胁,但她却不能够真正在印度的政治圈内制衡美国的影响力。
26. 北京与新德里方面真正持久的关系缓和以及密切合作正是美国在亚洲的最大忧虑之一,美国极为关注中印合作关系常态化的进程。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在印度洋的地位上升是中印关系的障碍,并在长期内使得印度在开放经济领域之外,不愿与中国发展紧密关系。尽管近期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在地区范围、世界市场内进行合作,但两国的竞争关系也阻碍了合作的发展。
27. 中国的迅速崛起给日本提出了一个真正的挑战,因为这两个历史上曾经敌对的大国在与韩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上展开了竞争。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影响力。两国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将长期存在,这对日本有利。
28.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的战略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日本的失误向其施加压力,以使日本在亚洲越来越被孤立。在亚洲其他国家的眼中,越来越紧密的美日同盟以及小泉时期充满侵略性的言论使日本被划入了西方阵营,与新兴的亚洲保持了距离。
29. 日本在亚洲显而易见被日益边缘化了。
30. 中国还想方设法利用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挥之不去的矛盾。中国通过支持他的邻国脱离华盛顿的政策控制使这盘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1. 在中国领导人设想的多极世界中,美国是中国互补的、必不可少的伙伴,是另一个能够维护当今世界平衡的因素,而不是与中国对立的。
32. 对北京来说,美国确实如她自己所选择的那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承载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代表着“历史的终结”,而且因为一个周期性的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中的中国不能满足于做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中国会像21世纪初的美国那样脆弱吗?
33. 即根据历史上的一系列帝国的命运,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和没有竞争的单边主义只能是短暂的,并且现在没有任何措施能够遏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这种崛起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是惊人的。但是美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坚持认为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并肩负着实现“消灭独裁暴政”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几个以发展和稳定为愿望的大国齐心协力对抗破坏稳定力量的场景。
34. 正如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所描述的那样,美国对它的欧亚战略寄予的关注遭遇了中国委婉而坚决的抵抗,中国与俄罗斯联手运用各种手段,似乎正逐渐成功地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
35. 中国经济惊人的增长速度促使中国进入传统上属于西方的领域(碳氢燃料、矿石等)。中国的能源战略非常有效率,她利用华盛顿的每一个政策弱点、政策错误达到加强其在能源丰富国家的影响(如伊朗、“9··11”后的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这迫使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富有侵略性的单边主义政策。
36. 中国的经济崛起不仅使西方社会民众担忧——他们担心工厂的转移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也使西方领导人感到担忧——他们经常被上述现象弄得手足无措。中国似乎有备而来,使得西方领导人不得不寻找替罪羊,在最后关头或是在经济陷入滞胀时,来掩饰其经济政策的失误。
37. 因此,当前各方面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排除蛊惑人心的诱惑,警惕政治家的花言巧语;在这个中国经济和政治崛起的历史时期,通过协商以使全球经济普遍适应这种近乎异常的现象。
38. 对中国领导人而言,尽可能正确地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人口的增长不仅影响到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还尤其影响到将来对能源和食品的消费,为此中国人必须做好准备。
39. 农村人口的迅速减少将导致农业劳动力的锐减,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并将增大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而粮食短缺已是政治决策者们最敏感和最担忧的问题。为了应对2020年人口的增长,中国必须显著改善农业技术和土地资源管理,还要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制止逐渐吞噬耕地的房地产投机活动,来尽量安置农村人口和防止农村人口外流。
40. 中国政府必须给予特别关注,以防社会矛盾转移到不同文化、语言和宗教人口共同生活的敏感地区。
41. 汇率只是盈余的一种解释,却掩盖了另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华民族超强的储蓄习惯。
42. 与如今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同,当时的日本可谓众矢之的,但是最后日本并不是通过其经济增长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是靠其自身非凡的潜能。
43. 总体上亚洲国家都受益于中国崛起。
44. 中国的开放政策有利于改善与邻邦的政治关系,他们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取代了历史上的相互敌对。当然,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并不能完全消除冲突,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合作潜力。
45. 无论是与非洲、拉丁美洲还是中亚之间,中国的众多双边协议计划强调了中国中央政府实行经济战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开新的市场,还为了巩固其与各大洲的政治关系,旨在凭借日益增强的相互依靠关系实现其经济崛起,毫无阻碍地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46. 如果游历西部省份,我们将发现由于加大了投资,尽管还有大范围的贫困,基础设
47. 施和生活条件还是有了明显改善。大中华区的投资者也开始深入内地,包括那些特别偏远的地区和边境地区,
48. 中国发展对国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和来自华人华侨投资所占的压倒性比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在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美国不能成为一个有足够分量的批评者,它并没有能力使用国外直接投资这一武器来对付中国。此外,美国公司在中国实现的利润使得美国经济也不能独立于北京的意志。美国强大的院外活动集团拥有对政治尤其是对国会施压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使得院外活动集团能够限制政府本身就不想坚持的经济对抗政策。
49. 今后中国应该在一个新框架下给予社会领域以优先权,协调其内部的基本优先权、国家稳定和外交要求,这些都是与其日益增长的能源要求密不可分的。
50. 中国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政策,遭到了美国的阻挠,后者同样希望减少自身对外能源依赖。在中东地区,美国势力已经不如中国强大。在非洲,美国认为这里与其国家利益生死攸关,美国不断扩大在西非和中非的影响,同时不排除尼日利亚和安哥拉。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法国网 www.cnfrance.com
推荐浏览